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家秦军校镜头里的“小脚女人”



> >>摄影家秦军校< <<

一个从豫西大地三门峡走出来的摄影家,2000年,他凭借着《婚俗与丧俗》大型纪实摄影集,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关注。


他有很多头衔,比如深圳市摄影家协会轮值主席、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台湾亚洲影艺联盟副秘书长……但他自己清楚,作为一个忠实的纪实摄影人,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关注着“终将演变或消失的中国人文景观”。

出版过《婚俗与丧俗》、《记忆乡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红白喜事》、《为小脚女人留影》、《终结小脚一一中国妇女缠足考》、《地坑窑院一一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等画册;

曾荣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和“广东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



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杨绍明会长(左)在新加坡向秦军校(右)颁发纪念奖牌




秦军校拍的脚最小(2.7寸)的小脚女人,2002年,云南师宗。135黑白胶片

一个城里生、城里长,后来成为著名人文摄影家的秦军校。
2000年,他凭借着《婚俗与丧俗》大型纪实摄影集,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关注。
他是摄影家,他是出版人,还是一位文化摄影活动的策划人。他的足迹走遍中国内地31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其中,国内有些省份的地市县他全到过,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一个忠实的纪实摄影大家,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关注“终将演变或消失的中国人文景观”。
他出版过《婚俗与丧俗》《记忆乡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红白喜事》《为小脚女人留影》《终结小脚一一中国妇女缠足考》《地坑窑院一一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等摄影作品集;曾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和“广东摄影50、6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秦军校在中国摄影界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
当我们同他聊起怎么入的摄影圈,秦军校说,那个时候,在他们家附近,住着一位老记者,那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每天上下班背一台德国产的禄莱双镜头相机,经常从他家附近走过。当时他就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风光,将来做记者背着相机不是很时髦、很神气吗?

那个时候,他同班同学的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时,带回一台徕卡相机,他作为班里的“领导”,“要求”同学将相机拿出来让他“玩一玩”。没想到,这一玩儿,上瘾了!



秦军校拍的年龄最大的小脚女人——她时年104岁,2001年,河南浚县。120黑白胶片


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


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跨世纪的最后一代“三寸金莲”,这是秦军校关注的一个大题材,也可以说,这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重要符号。

1986年,他开始拍摄小脚女人,当时拍摄第一张时并没什么感觉。拍完,直到冲洗制成照片后,他猛然发现这不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三寸金莲吗?这不就是冯骥才那部小说《三寸金莲》的原型吗? 正如《三寸金莲》序言所述:“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

于是,他有了拍摄小脚系列的创作欲望。他知道,只有这些活生生的受苦受难的女人,才能证实长达一千多年中国缠足史中绝顶的残酷和匪夷所思的思想方式。于是,他从河南豫西着手,逐渐跑到豫东、豫北、豫南,还跑到河南交界的陕西、山西及甘肃陇东、云南和福建,到处寻找小脚女人,这些小脚老人大多是生在清末民国的老一辈人儿。
在他的镜头中,这些老人们就是“国宝”,是一个历史时期特有的人物,他前后花费30余年的时间去寻访拍摄,留住了近600位小脚老人的身影。
照片中这一代小脚女人已经蹒跚地走到历史尽头。
难得的是,他拍到了一位跨越3个世纪的小脚老人刘少云(19世纪末出生,21世纪初去世)。这位老太太1897年出生,去世时104岁。2017年,他在福建连江又拍到一位106岁的老人 ,这也是迄今为止他拍到的年龄最大的小脚女人。
他的镜头中,有两双最小的脚:早年,他拍到一位脚长2.7寸的小脚女人(同4岁小女孩的脚一样大)。而在2017年,他又拍到一位93岁的老太太,脚和脚踝一样大,只有2.2寸。
其实,秦军校作为人文摄影师并不那么顺利,特别是面对很多不愿面对镜头的老人,他不能强求老人,得去求、去哄才能拍到。所以,不管去哪里拍摄,他都会买点吃的,或掂点礼物,去“哄”小脚老太太们,老人一高兴,这拍摄就顺利了。

2005年,《终结小脚——中国妇女缠足考》《为小脚女人留影》分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发人们对小脚女人这一文化畸形现象的思考,他也从此名声大震。



秦军校拍的第一位小脚女人,1986年,山西芮城。135黑白胶片



秦军校拍的唯一能骑自行车的小脚女人,2001年,河南济源。135黑白胶片




秦军校拍的最集中的小脚女人,2004年,云南陆良,120反转片



赶集市的小脚女人和丈夫,2002年,云南师宗 。135黑白胶片



老来伴儿,2001年,陕西凤翔灵山。135黑白胶片




终结小脚,2001年,甘肃灵台。120黑白胶片

前些年,我们还羞于说小脚,将小脚视为国耻,并把这件事像小脚本身那样藏匿在裙底。但今天,我们终于将这一文化史上畸型的事实昭示于众。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正视这一昨日的文化疾患了。这也正是摄影家秦军校的思想视角。

——冯骥才
作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秦军校以其个人的努力,在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中,持续了 17年的时间,终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份独特的档案,意味深长。这时候我又突然想到,时间的积累最终也离不开空间的拓展,17年中对 400多位老者的追访,千余幅作品铺展开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空间,以一双小脚演化出无数 "风情",功德无量。

——林 路
摄影评论家、上海师大教授

看了《终结小脚》,我突然觉得秦军校挺伟大的,真的!他17年来坚持为小脚东奔西走,就这一条就太伟大了!现代人都是嘴上一套一套的,真正要长期去做一件事,80%的人都不行,要是无利可图,哪怕仅仅是当时无利可图,剩下那20%也会“闪”,更何况这是要在中国的农村,那些偏僻的穷乡僻壤去风尘仆仆,大海捞针。

这简直就是现代愚公嘛!尤其是看到秦军校和山西的四位小脚女人的合影,我深为他那谦恭随和的微笑所折服,他能做成这事本身已经说明了他的成功!秦军校所拍的《小脚女人》不是功在当下,而是功在千秋。《终结小脚》是在为拯救中国传统文化增砖添瓦!

——巩志明 
视觉评论家

秦军校的拍摄采取了非常朴实的手法,掺和了一些自然主义的叙述语言。每一张对着镜头或是微笑、或是疑惑、或是不知所措甚至游移不定的脸,都是拍摄者“蓄谋已久”精神定格,而这样一种“蓄谋已久”的过程恰恰又是拍摄者在这片生活了多少年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甚至有着切肤之痛体验的结果。这样一种以生存体验为基本代价的纪实方式,也许是其他任何一位生活在异乡的摄影家所无法替代的。

这是一种心灵与现实的直接对撞,或者说是一次在快门释放时的直觉反应,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做作,因此才能显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秦军校不惜长期追索,一一纪录在案,使之成为图像历史中的亮点,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文献资料。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讲,秦军校更像一个侦探,寻找那些可能已经湮灭在现实的汪洋大海中的个别细节。只不过他选择的是一个历史的典型。这样一来,他的做法就很有点视觉人类学的味道了。

——杨小彦
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

笔者于灯下读完了秦军校的千余帧图片,在称慕他纪实手法独特与娴熟的同时,深感他为挽救人类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遗存所做的卓绝努力。

——李江树
作家、摄影家兼理论家

来源:屋檐下的客家

摄影家秦军校镜头里的“小脚女人”

发布时间:2022-07-17 08:41:18



> >>摄影家秦军校< <<

一个从豫西大地三门峡走出来的摄影家,2000年,他凭借着《婚俗与丧俗》大型纪实摄影集,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关注。


他有很多头衔,比如深圳市摄影家协会轮值主席、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台湾亚洲影艺联盟副秘书长……但他自己清楚,作为一个忠实的纪实摄影人,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关注着“终将演变或消失的中国人文景观”。

出版过《婚俗与丧俗》、《记忆乡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红白喜事》、《为小脚女人留影》、《终结小脚一一中国妇女缠足考》、《地坑窑院一一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等画册;

曾荣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和“广东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



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杨绍明会长(左)在新加坡向秦军校(右)颁发纪念奖牌




秦军校拍的脚最小(2.7寸)的小脚女人,2002年,云南师宗。135黑白胶片

一个城里生、城里长,后来成为著名人文摄影家的秦军校。
2000年,他凭借着《婚俗与丧俗》大型纪实摄影集,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关注。
他是摄影家,他是出版人,还是一位文化摄影活动的策划人。他的足迹走遍中国内地31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其中,国内有些省份的地市县他全到过,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一个忠实的纪实摄影大家,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关注“终将演变或消失的中国人文景观”。
他出版过《婚俗与丧俗》《记忆乡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红白喜事》《为小脚女人留影》《终结小脚一一中国妇女缠足考》《地坑窑院一一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等摄影作品集;曾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和“广东摄影50、6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秦军校在中国摄影界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
当我们同他聊起怎么入的摄影圈,秦军校说,那个时候,在他们家附近,住着一位老记者,那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每天上下班背一台德国产的禄莱双镜头相机,经常从他家附近走过。当时他就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风光,将来做记者背着相机不是很时髦、很神气吗?

那个时候,他同班同学的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时,带回一台徕卡相机,他作为班里的“领导”,“要求”同学将相机拿出来让他“玩一玩”。没想到,这一玩儿,上瘾了!



秦军校拍的年龄最大的小脚女人——她时年104岁,2001年,河南浚县。120黑白胶片


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


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跨世纪的最后一代“三寸金莲”,这是秦军校关注的一个大题材,也可以说,这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重要符号。

1986年,他开始拍摄小脚女人,当时拍摄第一张时并没什么感觉。拍完,直到冲洗制成照片后,他猛然发现这不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三寸金莲吗?这不就是冯骥才那部小说《三寸金莲》的原型吗? 正如《三寸金莲》序言所述:“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

于是,他有了拍摄小脚系列的创作欲望。他知道,只有这些活生生的受苦受难的女人,才能证实长达一千多年中国缠足史中绝顶的残酷和匪夷所思的思想方式。于是,他从河南豫西着手,逐渐跑到豫东、豫北、豫南,还跑到河南交界的陕西、山西及甘肃陇东、云南和福建,到处寻找小脚女人,这些小脚老人大多是生在清末民国的老一辈人儿。
在他的镜头中,这些老人们就是“国宝”,是一个历史时期特有的人物,他前后花费30余年的时间去寻访拍摄,留住了近600位小脚老人的身影。
照片中这一代小脚女人已经蹒跚地走到历史尽头。
难得的是,他拍到了一位跨越3个世纪的小脚老人刘少云(19世纪末出生,21世纪初去世)。这位老太太1897年出生,去世时104岁。2017年,他在福建连江又拍到一位106岁的老人 ,这也是迄今为止他拍到的年龄最大的小脚女人。
他的镜头中,有两双最小的脚:早年,他拍到一位脚长2.7寸的小脚女人(同4岁小女孩的脚一样大)。而在2017年,他又拍到一位93岁的老太太,脚和脚踝一样大,只有2.2寸。
其实,秦军校作为人文摄影师并不那么顺利,特别是面对很多不愿面对镜头的老人,他不能强求老人,得去求、去哄才能拍到。所以,不管去哪里拍摄,他都会买点吃的,或掂点礼物,去“哄”小脚老太太们,老人一高兴,这拍摄就顺利了。

2005年,《终结小脚——中国妇女缠足考》《为小脚女人留影》分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发人们对小脚女人这一文化畸形现象的思考,他也从此名声大震。



秦军校拍的第一位小脚女人,1986年,山西芮城。135黑白胶片



秦军校拍的唯一能骑自行车的小脚女人,2001年,河南济源。135黑白胶片




秦军校拍的最集中的小脚女人,2004年,云南陆良,120反转片



赶集市的小脚女人和丈夫,2002年,云南师宗 。135黑白胶片



老来伴儿,2001年,陕西凤翔灵山。135黑白胶片




终结小脚,2001年,甘肃灵台。120黑白胶片

前些年,我们还羞于说小脚,将小脚视为国耻,并把这件事像小脚本身那样藏匿在裙底。但今天,我们终于将这一文化史上畸型的事实昭示于众。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正视这一昨日的文化疾患了。这也正是摄影家秦军校的思想视角。

——冯骥才
作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秦军校以其个人的努力,在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中,持续了 17年的时间,终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份独特的档案,意味深长。这时候我又突然想到,时间的积累最终也离不开空间的拓展,17年中对 400多位老者的追访,千余幅作品铺展开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空间,以一双小脚演化出无数 "风情",功德无量。

——林 路
摄影评论家、上海师大教授

看了《终结小脚》,我突然觉得秦军校挺伟大的,真的!他17年来坚持为小脚东奔西走,就这一条就太伟大了!现代人都是嘴上一套一套的,真正要长期去做一件事,80%的人都不行,要是无利可图,哪怕仅仅是当时无利可图,剩下那20%也会“闪”,更何况这是要在中国的农村,那些偏僻的穷乡僻壤去风尘仆仆,大海捞针。

这简直就是现代愚公嘛!尤其是看到秦军校和山西的四位小脚女人的合影,我深为他那谦恭随和的微笑所折服,他能做成这事本身已经说明了他的成功!秦军校所拍的《小脚女人》不是功在当下,而是功在千秋。《终结小脚》是在为拯救中国传统文化增砖添瓦!

——巩志明 
视觉评论家

秦军校的拍摄采取了非常朴实的手法,掺和了一些自然主义的叙述语言。每一张对着镜头或是微笑、或是疑惑、或是不知所措甚至游移不定的脸,都是拍摄者“蓄谋已久”精神定格,而这样一种“蓄谋已久”的过程恰恰又是拍摄者在这片生活了多少年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甚至有着切肤之痛体验的结果。这样一种以生存体验为基本代价的纪实方式,也许是其他任何一位生活在异乡的摄影家所无法替代的。

这是一种心灵与现实的直接对撞,或者说是一次在快门释放时的直觉反应,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做作,因此才能显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秦军校不惜长期追索,一一纪录在案,使之成为图像历史中的亮点,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文献资料。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讲,秦军校更像一个侦探,寻找那些可能已经湮灭在现实的汪洋大海中的个别细节。只不过他选择的是一个历史的典型。这样一来,他的做法就很有点视觉人类学的味道了。

——杨小彦
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

笔者于灯下读完了秦军校的千余帧图片,在称慕他纪实手法独特与娴熟的同时,深感他为挽救人类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遗存所做的卓绝努力。

——李江树
作家、摄影家兼理论家

来源:屋檐下的客家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地址: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