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祠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确立的宗庙制度。彼时,宗庙是天子与卿士大夫的专属,普通百姓无缘营建。到宋代,朱熹倡导民间建祠堂,鼓励家族设祠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设四龛致敬,推动了宗祠文化普及。

高迁吴氏后人追念本辉公功绩,建小宗祠堂,后又陆续建起时阶老太祠堂、永思祠堂、上里祠堂。清光绪年间,树多为纪念母亲杨氏,于永思祠堂前建节孝牌坊,这些建筑承载着家族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然而,岁月沧桑,除小宗祠堂和上里祠堂正屋尚存,其余或因办学、或因文革被拆除。

小宗祠堂如今残垣断壁,往昔后人对祖宗的敬畏仍可从中窥见一二。

文革 “破四旧”,传统乡村文化遭重创,传统伦理道德精神流失,人们转而崇尚皇权价值体系。

如今,社会进步,传统道德文化逐步恢复,乡村启动小宗祠堂改造项目。虽能给百姓心灵些许补偿,却难复原原始村落样貌,文革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成了乡村文化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痛。

宗祠文化在历史长河里跌宕,其修复与传承,是对先辈的铭记,更是在创伤中重拾文化根脉的努力,让传统在新时代续写联结家族、凝聚人心的故事。
(图文/吴为)